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专栏 >> 内容

电解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11/8/3 13:37:08

  核心提示:在经历大约二十年的低潮后,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电解加工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其研究机构及人员逐渐壮大,应用领域(尤其在航天、航空、军工领域)有所扩展,研究成果及论著数量激增,工艺技术水平及设备性能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 工艺技术研究目前,电解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涉及的方向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微秒级脉冲...
在经历大约二十年的低潮后,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电解加工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其研究机构及人员逐渐壮大,应用领域(尤其在航天、航空、军工领域)有所扩展,研究成果及论著数量激增,工艺技术水平及设备性能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工艺技术研究 目前,电解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涉及的方向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微秒级脉冲电流加工、微精加工、数控展成加工、阴极设计及磁场对电解加工的影响等五大领域。下面分别加以详述。 2.1 微秒级脉冲电流加工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波兰、瑞士、西德等相继开始了对脉冲电流电解加工的研究。在国内,多家单位相继开展了毫秒级脉冲电流电解加工的研究并成功用于工业生产。 随着近代功率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型快速功率电子开关元件如MOSFET、IGBT等出 现,使得有可能实现微秒级脉冲电流电解加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秒级脉冲电流电解加工基础工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此项新技术可以提高集 中蚀除能力,并可实现0.05mm以下的微小间隙加工,从而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型腔最高重复精度可达0.05mm[1,2,3],最低表面粗糙度可达Ra0.40μm[1],有望将电解加工提高到精密加工的水平,而且可促进加工过程稳定并简化工艺,有利于电解加工的扩大应用。 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利用微秒级脉冲电流开展了模具型腔及叶片型面加工、型腔抛光、电解刻字、电解磨等工艺可行性试验以及气门模具生产加工试验[1,3],研究成果进一步从工艺角度证实了上述结论。 2.2 微精加工 从原理上而言,电化学加工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阳极溶解原理的减材技术,如电解加工、电解抛光等;另一类是基于阴极沉积原理的增材技术,如电镀、电铸、刷镀等。这两类技术有一个共同点,即材料的去除或增加过程都是以离子的形式进行的。由于金属离子的尺寸非常微小(10-1nm级),因此,相对于其它“微团”去除材料方式(如微细电火花、微细机械磨削),这种以“离子”方式去除材料的微去除方式使得电化学加工技术在微细制造领域、以至于纳米制造领域存在着极大的研究探索空间。 从理论上讲,只要精细地控制电流密度和电化学发生区域,就能实现电化学微细溶解或电化 学微细沉积。微细电铸技术是电化学微细沉积的典型实例,它已经在微细制造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微细电铸是LIGA技术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已经 涉足纳米尺寸的微细制造中,激光防伪商标模版和表面粗糙度样块是电铸的典型应用[5,6]。 但电化学溶解(成型)加工的杂散腐蚀及间隙中电场、流场的多变性严重制约了其加工精 度,其加工的微细程度目前还不能与电化学沉积的微细电铸相比。目前电化学微精成型加工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其应用还局限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如电子工业中 微小零件的电化学蚀刻加工(美国IBM公司)、微米级浅槽加工(荷兰飞利浦公司)、微型轴电解抛光(日本东京大学)已取得了很好的加工效果,精度已可达微 米级[5]。微细直写加工、微细群缝加工及微孔电液束加工,以及电解与超声、电火花、机械等方式结合形成的复合微精工艺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9,10,11,12]。 2.3 数控展成加工 传统的拷贝式电解加工的阴极设计制造困难,加工精度难以保证。尤其对整体叶轮上的扭曲叶片之类通道狭窄的零件表面,由于受工具阴极刚性及加工送进方式的限制,拷贝式电解加工更难以完成其加工任务。 20世纪80年代初,以简单形状电极加工复杂型面的柔性电解加工──数控展成电解加工的思想开始形成,它以控制软件的编制代替复杂的成形阴极的设计、制造,以阴极相对工件的展成运动来加工出复杂型面。这种加工方法工具阴极形状简单,设计制造方便,应用范围广,具有很大的加工柔性,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甚至单件试制的生产中。 80年代中期,前苏联乌法航空学院特种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所以过程控制为突破口,设计了一种柔性电解加工单元,应用特殊的电流脉冲波形和高选择性的电解液,加工精度达0.02mm,表面粗糙度达Ra0.2~0.6mm。 波兰华沙工业大学的Kozak教授于1986年率先提出了电解铣削的思想,以棒状旋转阴极作类似于圆柱状侧铣刀的成形运动来形成加工表面,成功地应用于直升机旋翼座架型面的加工,加工中采用NaNO3电解液,精度可达±0.01~0.02mm,表面粗糙度达Ra0.16~0.63mm。 波兰Cracow金属切削学院的A.Ruszaj和J.Cekaj教授利用形似球头铣刀的工具阴极,进行了型面光整加工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形状误差小于0.01mm的加工效果,从而证明了该 工艺在模具的光整加工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美国、英国、俄罗斯都高度重视数控电解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已得到应用,在新型航空发动机及航天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 GE 公司的五轴数控电解加工,美国、俄罗斯仿形电解加工带冠整体叶轮代表了数控电解加工整体叶轮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数控展成电解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已在电解加工设备研制、加工机理研究、控制软件编制及工艺试验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7,8,9]。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备研制:研制了五轴数控电解加工机床及配套的多轴联动数控系统。该机床具有三 个直线运动坐标轴及二个旋转运动坐标轴,各轴均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为二级数控系统,上位机为一台通用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及生成数控加工 程序,下位机为组合在一起的五台经济型二轴数控单元及其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机床各轴运动。 (2)成形规律研究:研究了棒状外喷式阴极、三角形截面内喷式阴极、矩形截面内喷式阴极三种状况下展成电解加工间隙随一些主要工艺参数变化的规律。 (3)阴极设计:针对整体叶轮结构,设计制造了不同结构的开槽阴极、型面精加工阴极,并通过工艺试验对其结构进行不断改进,现已设计出了新颖结构的组合式开槽阴极及矩形截面整体式型面精加工阴极,很好地解决了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的阴极短路烧伤问题。 (4)加工软件开发:针对整体叶轮的开槽加工及型面精加工,开发了相应的数控展成电解加工软件,具有叶片型面的数据处理、数控加工的展成运动轨迹计算及整体叶轮的三维型面几何造型等功能。 (5)加工工艺试验:包括直纹面、非直纹面整体叶(涡)轮及带冠整体叶轮的展成电解加工、叶片型面电解抛光与五轴联动电解磨削等。试验表明,工艺过程稳定可靠,可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 2.4 阴极设计 目前的生产实际中,多采用迭代试验修正法来制作阴极,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要求操作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大大延误了生产周期,增加了制造成本。特别是对于形状复杂和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阴极设计问题已成为影响电解加工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设计了阴极设计CAD/CAE/CAM系统的结构框架以及开发策略。该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域专家的经验来优选工艺参数,并且采用基于自由边界的数值算法,保证算法的收敛性[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问题数值求解模拟“试验修整”进行阴极设计的方 法。该方法将生产实际中制造阴极的过程再现于计算机上。采用有限元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得到加工间隙中的电位分布,通过不断地将获得的等位线与理想工件边界进 行比较,将得到的差值映射到阴极端用来指导阴极的修整,直到工件阳极端的差值小于所允许的值。该设计方法具有易于处理复杂边界、收敛性好、精度高的特点[11]。 合肥工业大学也提出了应用阴极设计数据表来进行阴极设计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工艺试 验,获取了特征部位的加工间隙偏差值,据此计算出各特征部位对应阴极处的附加修正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五种阴极设计数据表,为阴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修正数 据。在此基础上,可望建立阴极设计数据库[12],。 2.5磁场提高电解加工精度的研究 这项技术早期研究较多的是磁场对电解磨削、电解抛光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开展了电解成型加工叠加磁场的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发现当加工对象是钛合金或者是在NaCl电解液中加工45钢时,磁场可以显著减少杂散腐蚀,提高加工精度,而在NaNO3电解液中加工45钢则效果甚微[13]。 西安工业学院进行了磁场影响电场的仿真试验及在电解加工装置上叠加磁场的加工工艺试验。试验表明,电解加工过程中叠加磁场会改变原有电场分布,进而改变间隙流场的分布,从而有利于解决以往电解加工过程中的杂散腐蚀现象,提高电解加工的质量。只有在叠加磁场方向垂直于电场方向且N 极指向电场叠加磁场时,对电场均布有较明显的作用。[14]此外,采取切割流线的方向叠加磁场,洛仑兹力的作用有利于成股的束流展开;磁场可以减小电解液的粘度,改善其流动性能,有利于及时排走电解产物和热量,改善加工条件,提高加工稳定性[15]。 除了上述五大研究方向之外,带冠整体叶轮加工、周期循环电解加工、数控铣床电解加工、脉冲电解加工间隙测控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解加工精度预测模型、电解加工中管理系统的开发……等工艺技术的研究均有所创新或突破。 3 设备研发 电解加工是一种制造技术,常要求设备研发在工艺技术之前。甚至可以说,许多工艺技术必须建立在先有硬件的基础之上(如微秒级脉冲电流加工、振动进给加工等)。 电解加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机床、电源和电解液系统三个主要实体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录入:eddie68 
  • 安徽无损检测网(www.ahndt.com) ©2009-202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865997915@qq.com 皖ICP备09001086号-12
  • Powered by AHNDT